首 页

关于本馆

展览陈列

馆藏文物

宣传教育

研究园地

专题专栏

     

公共教育

青少年教育

志愿服务

首页 > 纪念馆-中文版 > 宣传教育 > 公共教育
两位抗战老兵70年后重逢扬州 都曾参加高邮战役
2016-04-13

       “姐姐,我找了你整整70年啊!”昨天,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扬州古城,一下车,郑文桐老人就与等候多时的陈秀岚老人,紧紧拥抱在一起。这是时隔70年,两位参加过高邮战役的抗战老兵第一次重逢。

  1945年12月进行的高邮战役,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。当时,同为新四军文工团团员的陈秀岚和郑文桐都参加了这场战役,并见证了日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最后一次投降仪式。陈秀岚是高邮临泽人,15岁加入新四军文工团,并与比她小4岁的郑文桐相识,两人以姐弟相称,互相照顾,结下深厚友谊。

  1946年,解放战争爆发,两人在战火中分别。随后的日子里,陈秀岚随着革命的洪流,先是北上,后是南下,解放战争胜利之后,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。这些年来,她一直在寻找当年的“弟弟”郑文桐。而定居杭州的郑文桐也从未停止过对“姐姐”陈秀岚的寻找。

  2015年,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中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,高邮市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也在这一年落成。这一年,作为抗战老兵,陈秀岚在央视《东方主战场》《最后一战》等纪录片中,多次出镜,讲述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。

  与此同时,郑文桐也回到高邮。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项俊东,还送给他一份资料,其中,就有《最后一战》的视频。当郑文桐点开这个视频,看到“陈秀岚”的名字和影像时,立刻激动不已……

  当年8月底,郑文桐打通了陈秀岚的手机。“姐姐,是我啊,我是小文桐啊!终于找到你啦!我找了你一辈子啊!”电话两端,两位老人,热泪盈眶。

  昨天,83岁的郑文桐终于来到扬州,与87岁的陈秀岚重逢。尽管经历70年沧桑变迁,但两位抗战老兵一见面,就有聊不完的话题,说不完的回忆,仿佛又回到当年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。

  分别的岁月中,两人命运曾有多次交集

  70年:他们一直在互相寻找

  一部抗战纪录片,让他终于找到她

 

  日军投降后,陈秀岚拍的黑白照片。

 

  刚下车,两位老人激动地张开双臂,互相拥抱。

 

  见面前,陈秀岚不停用手机联系。

 

  两位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。

  原标题:都曾参加“抗日战争最后一役” 两位抗战老兵70年后重逢扬州

  当这辆杭州来的汽车慢慢驶入视野,陈秀岚再也坐不住了,她站起身来,向车子快步走过去。同时,坐在车里的郑文桐,还没有等到车子完全停稳,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走下来。什么话都来不及说,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。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两人都拉着彼此的手,不肯松开。这是两位抗战老兵时隔70年后,第一次重逢。

  1945年

  15岁少女参加新四军

  认识小她4岁的“弟弟”

  从陈秀岚记事开始,她就生活在高邮临泽,听父母讲,她原本是出生在上海的。父亲是位热血的爱国青年,看不惯日寇在上海的横行霸道,杀了一名日本人。为了躲避报复,这才举家迁移到临泽。

  就在陈秀岚十几岁的时候,新四军来到高邮开展工作。让陈秀岚惊喜的是,新四军队伍里居然有女同志,看到这些女战士们穿着军装的飒爽英姿,她立刻萌生了参军的念头。可是,因为岁数太小,新四军首长拒绝了她的要求。这时候,家里人已经张罗为她招亲了,陈秀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,“要招你们招,谁想招谁去。”就在那时,高邮县中开始对外招生,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新四军。这个天赐良机,陈秀岚当然不会放过,她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坚持,终于打动了负责招生的老师,进入高邮县中上学。没上多久的学,15岁的陈秀岚就参加了新四军文工团,并于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  那时的文工团,主要任务是在高邮附近乡镇宣传,鼓励适龄青年加入新四军打鬼子。尽管是文艺兵,但陈秀岚有次还和另外两位战友,抓获了两名正在高邮城外修铁丝网的日本兵。

  16岁的陈秀岚,在文工团里,年纪算是小的了。没过多久,团里又来了个更小的男孩——只有12岁的郑文桐。陈秀岚对他的第一印象就很好,“他有一副好嗓子,歌唱得非常好,而且在整个文工团里,就数我们两个年纪最小,平时自然就能聊到一起去。”

  通过交流,陈秀岚知道郑文桐也是个苦孩子,7岁的时候,父亲就去世了,但他很坚强,是当地儿童团的副团长,很早就参与到抗日的活动中来了。那时候,两人在文工团里,就以“姐弟”相称,平时都是陈秀岚照顾郑文桐多一些,无论是乡镇演出,还是日常生活,陈秀岚都给予了郑文桐无微不至的关心。

  1945年12月26日,日军向新四军投降。而陈秀岚就在仪式现场,当时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,就站在新四军战士之中,并且就在离陈秀岚不远处,他微笑着观看了整个日军投降仪式,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。

  1946年

  “姐姐”送“弟弟”北撤

  没想到一别就是70年

  日军投降后,共产党接管高邮。陈秀岚高兴地跑到高邮县城里的一家照相馆,拍了一张黑白照片。照片里的陈秀岚头戴军帽,半侧脸庞,脸上挂着笑意。

  可是,日军投降仪式过后没多久,国民党队伍就开始对高邮县城进行轰炸。“当时我们就住在高邮县衙里,没有床铺,就用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,上面铺着棉被,一听到轰炸机来的声音,赶紧就躲到桌子底下去。”陈秀岚回忆道。

  “有一次,我正在高邮县衙里,几架飞机突然低空飞了过来,他们都是集中扫射高邮县衙,我听到机关枪扫射的声音,赶紧躲到一块大石碑后面,这块石碑立刻被射出一个洞来。可以说,是这块石碑救了我一命啊!”郑文桐说道,“后来,我到高邮文游台,还看到这块石碑,安放在重光亭中。我看到解说,说是石碑上的枪眼是日军打的,我立刻提出了纠正,这是国民党飞机机枪扫射的,这可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。”

  为了响应毛主席“发展生产,保障供给”的号召,陈秀岚经由组织的安排,在华中建设大学财经系学习了会计,并在当时的专署工作,负责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四地的财务。郑文桐因为年纪太小,组织上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。他没什么事做,几乎每天晚上,都到寺庙里来找陈秀岚,和姐姐聊聊天,说说话。

  尽管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,但战争的乌云,还一直笼罩在高邮县城的上方。而从前方传来的消息,越来越紧张——国民党的军队就要打过来了。“自己可以跟着队伍走,小文桐怎么办呢?没有单位能接收他,如果留在高邮,万一被国民党军队抓住了,那不是凶多吉少吗?”陈秀岚非常担心郑文桐,她就跟当时的科长杜干全商量,要把郑文桐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。

  “送到新安旅行团去吧,那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文艺团体,也能发挥郑文桐的文艺特长。”有一天,陈秀岚在晚上乘凉时,向杜科长提议道。杜科长没有小孩,看到能歌善舞的小文桐,平时也很喜欢,当下就为他写了封介绍信,送他去新安旅行团。

  为郑文桐整理了行囊,又嘱咐了几句,陈秀岚就送郑文桐去新安旅行团了。那时,他们两人都没想到,那一分别,就是70年的岁月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

  一个留扬州,一个去杭州

  彼此之间从未放弃寻找

  新中国成立后,陈秀岚一直在江苏省委工作,在上海电力学校进修后,参与筹建南京热电厂,还曾带队到武汉热电厂学习。1975年,扬州泰州两地发展生产,紧缺电力,成立了220工程处,陈秀岚担任办公室主任,她又回到了这片曾经战斗过的热土。1985年5月1日,陈秀岚在邗江县供电局离休。

  “这些年来,我一直都在寻找郑文桐。”陈秀岚说道。

  在解放战争时期,只要碰到熟悉的人,陈秀岚都会询问对方,有没有郑文桐的消息。有次,碰到一个郑文桐的老乡,名为郑兰云。郑兰云告诉陈秀岚,看到郑文桐了。“他南下了,他南下了。”南下,就是参加渡江战役了,知道弟弟的消息,让陈秀岚稍微放下心来。可是,在战争期间,枪弹无眼,刚刚放下去的心,立刻又悬了起来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陈秀岚忙于工作,却没有停止对郑文桐的挂念。可惜的是,无论问多少人,都没有再打听到郑文桐的任何消息。

  那么,郑文桐去了哪里呢?原来,郑文桐参加新安旅行团不久,有次乘船时,脚面被撑船竹篙扎伤了,就在当地卫生院休养,后来干脆就在那里学了一年的医。在渡江战役打响时,郑文桐也在队伍之中,见证了战役的胜利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郑文桐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。“我去朝鲜的时候,就在上甘岭,场面太惨烈了,美军的武器装备优良,打起炮来,如同打机关枪一样频繁。别人不知道,在上甘岭时,医务队和文工团都伤亡惨重,因为在双方停火时,医务队还要四处救助伤员,而文工团则要到处游走慰问,美军只要看到有人,就会大规模轰炸。我所在的文工团,当时就有两名战友牺牲了。”

  回国后,郑文桐留在部队中工作。1970年,他转业到杭州,在杭州电子管厂任职,直至离休。

  而在这段时间里,郑文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陈秀岚的寻找。“我一直都在打听姐姐的消息,任何和她有关的信息,都不肯放过。可惜的是,当时的通讯手段并不发达,特别是在战争年代,想要找到一个人,实在太难了。我还记得,有次在山东沂蒙山区,看到一张报纸,上面有陈秀岚的名字,我可高兴了。”然而,这张报纸,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。

  2015年

  录制节目收获意外惊喜

  一声“姐姐”热泪盈眶

  2015年,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。这一年,作为抗战老兵,陈秀岚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。央视几个频道都派来摄制组,在《东方主战场》《最后一战》等纪录片中,陈秀岚多次出镜,讲述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。

  与此同时,郑文桐也回到了高邮。同为抗战老兵,他也受到了高邮文史爱好者们的欢迎。其中,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项俊东,还送给他一份资料。其中就有《最后一战》的视频。当他点开这个视频资料,看到片中人物介绍“陈秀岚”,看到视频中那张曾经如此熟悉的脸庞时……“太激动了,这么多年了,第一次这么激动,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一样。”热心的项俊东,给他提供了陈秀岚的电话号码。

  2015年8月底,一个陌生的电话打进了陈秀岚的手机。“姐姐,是我啊,我是小文桐啊!终于找到你啦!我找了你一辈子啊!”电话两端,两位年逾8旬的老人,热泪盈眶。

  2016年

  相隔70年首次重逢

  命运曾有多次交集

  70年后的扬州,一个烟花三月的上午。随着这辆挂着“浙A”开头牌照的汽车进入扬州,两位抗战老兵,再度相逢。紧紧拥抱,紧紧牵手,聊不完的话题,说不完的回忆。

  中午吃饭时,陈秀岚不断给郑文桐夹菜,“多吃点,多吃点。”郑文桐笑着说:“我也80多啦,不是小孩子啦。”“谁说的,在我看来,你还是个老小孩。”陈秀岚也笑着说着。

  这是一段长达70年的时间啊!当两位老人坐下来,回忆往昔时,这才发现,其实在两人的命运中,曾有过多次交集:解放战争时期,两人曾经都在山东青州一带从事革命工作;1970年,当郑文桐转业到杭州时,陈秀岚也在杭州居住了3个多月的时间;每年清明,郑文桐几乎都会回到高邮祭祖,而陈秀岚就一直居住在扬州……

  好在,命运让两人再度相逢。两人说好了,这两天在扬州,哪都不去,就说话,把这70年间没有说的话,全都说完。